Monday 2 February 2015

文字的成形,必須有道理

古早年代,語言肇始,文字成形,針對相同的概念事物或想法,各聚落部族均可能發展了其特殊的符號來表達。

隨著部落間友善的往來或商旅走販的傳遞,總有機制讓語言文字逐漸統一,至於(他族)想不出道理的或存在侷限性的字眼,終將逐漸被共通性高的言語取代。一切都是為了溝通。

溝通總不能言語無趣,學習就怕不必心動。

何以英文解字中可以發現許多「」的成份?衛道者云云,卻不知性教育從口腔期就開始了。( io = i 奶頭 +奶汁 ; o 口 )

文字若以系統化發展,則可長可大;若只是亂石堆堆,胡亂拼湊,如何能高能大能穩,更別說文化侵略,他族何以願意捨棄己有?

系統,由小而大,由簡入繁,不失秩序,更見環環相扣。複雜概念由簡單意象發展,長單字由短單字構成。

既然已有成型的符號,總可善加利用。

26個字母不多,組合其意象形成2/3字母長度的單字,學習或推廣起來根本不傷腦力。至由四字母開始,若還執著於個別字母的組合意解,多半要盡耗腦力,要破此困境,則限定由兩個已成短單字組構而成,要建構完整的語系,何難之有

一個字母的變異,基因的突變,在較短單字可急速暴漲開啓多元化發展;於較長單字則要窺細緻精微的差別。觀察生物界的演化,何嘗不是如此?

既然英文造字有系統性,由簡入深,推廣擴散又屏棄了侷限性,推崇普及概念而加入生物共同的興趣,為何今人學習起來非要取死記硬背

何不由解字開始?琢磨造字的思維,一樣可以學得新語言,但是於活絡左右腦力,大大不同。有識者總倡言關連想像創新,至今誰人不知?但這能力要如何培養?總不會叫人強丟左腦,右腦就自然啓動運轉。敢於挑戰英文造字解字的一萬次訓練,則可見腦力在作為上的真確反轉。

關連想像 :
g 跪(kneel, nil)
do 有所作為 = D 半 不全 -> O 圓滿 成功
dog 走狗 =do 作為 + g
god 神人 = 走狗朝拜的對象 
gold 金 (不老) = go 前去 走往 (敢於揮別既有) + old 老者( O 圓滿 成雙 DD + L 反轉 + D 形單影枯)
( go 走 = g 跪求 + o  一無所得) 
good 好 (O 完美 + god 神人)
gild 鍍金 ( ill 有病 病態 非善 + god 神)( ill  病態 非善= i 戟刺 + ll 一支支)
geld 去勢 使失能 ( g 下跪 + eld 耆老 前輩)( eld =  l 棒子 + d 下掉 不舉)

再以oO 來講, O是完美 成功 圓滿 ; 而 o  又反解為 零無。拘不拘泥,左腦還右腦,可見一般。

為何英文字母 (character) 不能存在象形指事會意...的概念?
為何英文單字非得只是拼音文字?先有音再成字?
為何英語文字的溯源只停留在 etymology 指出成形要素,而不進一步找出調配文字產出的通法祕訣?

文字的成形,必須有道理,卻不在後世依葉思幹所發展出的道理:
為何有規則變形?卻又一堆不定變化
為何非得區分時態( eat Θ 口器 + at ; ate : at + e )(at = A+T 強調位置的精準性)
為何有主詞與受詞/所有格就要不同形?( i 槍矛之器 , me : nn  + Θ 唇口之器 ; my = nn 併合 + y 歪倒  誰的 歸誰? )
有些字是字義多元,更還同時兼有正反義?古人以什麼樣的思維造就這些字?
為何複數或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加 s ? ( s 軟了 沒興趣了 <- 他人個別之事,多了就不稀奇了)
為何26個字母不是25或27個字母?

文字肇始之際,古人哪想那麼多屬性詞性格性的,就是用了造字法造出了字。文法,針對造出的文字設定用法if)。如果假設古人真系統規劃在先,為何又不找到那造字倉頡?遮遮掩掩?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